最近剛好跟前輩聊到新進專利工程師的訓練歷程,不管是先從專利檢索學起,還是從翻譯做起,或者從新案的撰稿入門,我相信每家事務所(甚至每位師父)都有自己的訓練模式,條條道路通羅馬。
我個人認為對新進專利工程師的訓練就跟種植農作物一樣,有其歷程有其天命。儘管訓練的方式不同,但我想有些基本事項是不變的。
1.種子
種子絕不可以用便宜貨。在栽種的農作物成長後,我們就會發現購買種子所花費的錢,對整個栽種過程所耗費的心力與金錢而言,顯然微不足道。一個體質孱弱的種子,無論農夫如何努力,都無法讓農夫有所收成。
有些人顯然不適合當專利工程師,我講的幾乎不是能力的問題(雖然能力太弱真的也不適合),而是個性與態度的問題。對文字是否感興趣,對事務是否抱有好奇心,對邏輯是否有堅定的信念,對各方挑戰是否感到鬥志昂然,往往都是體質問題。
2.土質
土質是需要調養的。好的種子也無法在調配不當的土質中生長。調養好的土質需要花時間,那是看不見的付出。
土質是每一位師父看不見的心血,在處理繁忙事務之餘,給個別的種子因材施教的調養,有些人對自己信心不足,那麼就給他多點鼓勵;有些人對自己信心爆表(通常我們也很難察覺出他們的信心打哪來XD),那麼就適時挫挫他們的銳氣,讓他們知道虛心是一輩子該有的態度。一旦有了好種子好土質,後續就簡單多了。
3.播種時間
太早播種,一場霜雪會把新發出來的嫩芽給凍死。農夫會花許多時間觀察天象、摸摸土壤,使出渾身解數找尋播種的最佳時間。
專利工程師自然是要消化案件的,然而何時讓他們真槍實彈上戰場,何時讓他們面對最困難的案件、最難搞的客戶、最急的案件,我覺得值得各位師父好好想想,武器不足直接上戰場,損失的可能不僅是庸才,也可能是人才。
4.自己長根
靠自己把根系長好的農作物才能把地抓牢。農夫總是會給農作物一些時間長根,或許地上物的發展略顯緩慢,然而地下物(根)才是真正決定他們是否長得好的關鍵。
給點時間讓工程師自己度過撞牆期,就如同韓劇2521說的「實力並不會像爬坡一樣平穩向上,而是像在爬樓梯一階一階地往上。」撰稿過程總是有無數的挑戰,就像一個又一個越來越高的階梯,工程師必須自己跨步自己前行,自己長根自己抓地,而這些師父需要一些耐心與時間,不要推他的屁股把他頂上去。
5.澆水施肥不可過度
澆水過度,農作物不用自行尋找水源,長成的根系不會深,大風一來連根拔起。施肥過度,農作物只長莖或葉但不會結果實。
好的師父只給指導不下指示,適時放手,只給適度的資源,不要永遠都是滿滿的追蹤修訂,讓其遭遇挫折,但給予精神支持。
6.有些農作物就是活不了
當我們種下農作物的時候,我們不會天真地期望每一棵農作物都能發芽、成長、開花、結果、有好收成。
當我們教導新進工程師時,我們也不該天真地期待他們每一位都會留下來在這個領域深耕,這是大自然的硬道理。
後記
珍惜每一位願意留下來一同打拼的夥伴,即使我們是他們入門時遇到的第一位師父,但我們的關係仍是同事,沒有階級,彼此尊重,教學相長。